全链条科产融合的“北京模式”亮相服贸会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12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论坛上,北京市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工作机制正式发布,聚焦创新策源、产业转化、场景应用和产业落地,打造全链条融合发展的“北京模式”。
近年来,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已经形成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基础和系列融合发展模式,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前布局产业前沿领域、抢占未来制高点。
北京高校、研究机构等将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北京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发展,着力加强面向产业转化的有组织科技创新。用好已形成的自然科学基金“市-区-企业”共同出资联合基金模式,引导企业出资、出题。优化“领军人才+新型研发机构”模式,进一步发挥北京智源研究院、北生所、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的作用。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市场竞争中,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将更有力地被激发。
数据显示,北京市目前共有1475家企业设立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0家。北京将进一步强化在区块链与先进计算、RISC-V等强应用牵引产业领域形成的“科研机构+企业”模式,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全链条协同攻关”。
根据产业特点,发挥好政府部门作用,在生命安全等强监管产业领域,科研单位、产业发展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联动推动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
面向前沿科技攻关,北京提出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统筹工作机制指出,建立部门间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机制,科技部门将立足当好驱动创新的“策源部门”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孵化部门”,加强“0-1”原始创新引领;各行业主管部门将着力增强“1-10”“10-100”科技创新转化、产业化发展能力;各区重点聚焦抓产业落地,一体化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和生态构建。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
-
展示1800年深厚积淀黄鹤楼文化展示馆建成免费向游
俯瞰黄鹤楼公园。 今年是黄鹤楼重建开放四十周年。9月12日,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被誉为“长江文化第一楼”的黄鹤...[详情]
- 百万级品控标准,智界新款首批车主迎来交付,品牌2.0成果有序落地
- 八部门发文提出2025年力争实现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
- AVATRVISIONXPECTRA全球首秀新豪华阿维塔走向世界
- 闯入BBA腹地,中国智驾厂商集体“瞄准”德国?
- 阿斯顿·马丁Volante60周年纪念版官图发布
- Leankon推出单极天线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物联网和汽车模块
- 哈雷戴维森携手MotoGP推出首个Bagger摩托车世界锦标赛“
- 仰望U8L鼎世版正式上市售价为128万元
-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又是一年开学季,这些“钟”声响在大山里
- “人工智能+”加速释放强劲动能——透视我国智能经济发展新趋势